从高中劝退,三次高考,博士,到财务自由,一个农家子弟的艰辛人生之路 | 二湘空间
高中被建议退学后,却将梦想照进了现实
文/风翎
“爸爸,你怎么会有这么多证,都是哪来的?”昨天晚上,7岁的儿子在翻家里的抽屉,他把我的各种证一股脑地都翻出来了,儿子好奇地问我。
我告诉儿子:“这些当然都是爸爸自己学习考下来的。”儿子又问:“那你是不是学习很好啊?”
面对儿子这个深入灵魂的问题,我只能心有惭愧地回答他,爸爸曾经因为成绩差而险些被退学。所以,从事实上来说,我曾经是个“学渣”。
被建议退学
1997年,我考上了我们县里的重点高中,那年,我是我们村,甚至是我们乡唯一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人,从小学到初中,我一直都是学校的前三名,更是父母的骄傲,家里的墙上贴满了我的奖状。
然而,进入高中后,我却怎么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,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最后几名。
学习越不好,就越厌恶学习,如此往复,成了恶性循环。在高二的下学期,我甚至一度厌学,回家和父亲说:“爸,我不想念了,我已经尽力了,可就是学不好。”
父亲深深地叹了口气,满脸都是失望,看着田里还没成熟的庄稼,说:“咱们家几代人都是庄稼汉,本指望你能走出这庄稼地,现在看来也不行了,就算考不上大学,你也要把高中念完,拿到高中毕业证。”
刚上高三那年,班主任把我父亲叫到学校后,一脸严肃地说:“你家孩子学习成绩很稳定,一直都在倒数第五名左右,别怪他,孩子也尽力了,我建议你把孩子领回去吧。”
父亲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问老师:“老师,孩子在初中学习很好啊,怎么到高中就不行了呢?”
老师没有抬头,只说:“高中和初中不一样,高中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是智商,而初中只要努力就行了。”
父亲似乎也认可了我智商的欠缺,沉默了片刻,对老师说:“给老师添麻烦了,我想让孩子念完高中,好歹有个高中毕业证。”老师什么也没说,只是点了点头。
老师的那一番话,彻底浇灭了父亲的希望,但是,却在我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,更激发了我的倔强。我想要向老师证明,更想要向所有人证明,我可以!
也正是在那一年,我开始彻底反思,难道我真的智商低吗?到底哪有问题?后来,我发现是学习方法有问题,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,初中那一套失效了。
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我的成绩也从倒数几名前进到了倒数十几名,但是,一切为时已晚,高考不出意外地失败了。
梦想之源
我是一个农家子弟,生在东北的偏远农村,家里有三个兄弟,我是家里的老大,父母一辈子都是种地为生。母亲自从生了我后,在月子里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,腿疼怕风,一辈子没有出过门,更干不了农活。
那个时候,家里地少,而且种地收入微薄,全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力,而我们要读书,母亲还需要治病,所以,父亲辛苦一年,勉强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。
小时候,我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,衣服都是邻居给的,一件衣服我穿小了,传给二弟,二弟穿小了,再传给三弟。上高中时,同学们都穿森马,邦威之类的品牌,虽然并不是很贵,每件衣服几十、一百多块,但是对我来说,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。
尽管家里很拮据,父母却一直都在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,希望我们能走出这片没有希望的庄稼地,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,一步一低头的在土里刨食。
自从我懂事起,我就有一个梦想,有朝一日要成为一名医生,要治好母亲的病。所以,在学习上,我一直都很努力,但是,在偏远的乡村,落后的不仅仅是经济,还有教育质量。
我的小学老师是小学毕业生,初中老师是初中毕业生,这样的老师,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出高水平的学生。
朝花夕拾
第一次高考失败后,为了心中的那份倔强,我跟父母说我要复读,一定要考上本科大学。父母很支持我的决定,只是,第二次高考还是失败了,我又经历了第三次高考。
这两次复读,我的心里压力很大,如果最终失败,既无法面对满怀希望的父母,更是无法面对无能的自己。这两年,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,总是黑夜,但并不暗,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。
好在,我如愿考上了大学,报志愿时,我知道学医耗时又费钱,恰好这两样我都耗费不起,无奈遗憾地放弃了最初的梦想,报的志愿都是非医院校,最后被齐齐哈尔大学录取,就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。
2006年,大学毕业后,我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找工作,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装饰公司做业务员,做业务员有个好处,就是既可以结识甲方,又能认识乙方。两年后,利用积累的人脉和早已熟悉的业务,我开始自己单干,自己成了一个包工头。
自己当老板,确实比打工离财富自由更近了一步,但是,压力和风险也更大了。仅仅是工程垫资就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,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等等一系列都得自己掏腰包垫着,工地上出现的大事小情,都得我这个包工头来亲自解决。在北京当了两年包工头,挣到了几十万。
衣食无忧后,压在心底的梦想就又冒出了头,我开始重新思考,我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,是一辈子都当个庸庸碌碌的包工头?还是应该为了自己的梦想,重新出发?
我是个不甘平庸的人,为了心中的那团火焰,我可以不顾一切。
梦想照进现实
2010年3月份,我解散了工程队,开始准备跨专业考中医研究生,自己按照考试大纲买齐了教材,开始准备复习,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太多,包括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中医内科学。
如此众多的内容,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,不但时间紧,而且任务重。为了一战成功,我已经不区分白天黑夜地看书,也许自带天赋,在别人眼里晦涩难懂的中医中药学,在我眼里,很好理解并不复杂。
然而,在报名时我才发现,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能否考得上,而是是否有资格报考。
各个中医院校对跨专业考中医研究生,并不是很宽容,咨询天津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后,招生办都回复不招收跨专业学生。而长春中医药大学答复,学校没有规定不准跨专业考研,可以先报名。
报名开始前,我到学校见了一下招生办的老师,回程前,我来到学校旁边的那座寺院,进寺院拜了拜佛,希望跨考能一路顺利。
我并不信教,但是,就像人在溺水的时候,会本能地去抓住一切能抓到的东西,都是为了最后那渺茫的希望,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寄托。
好巧不巧,拜完佛,我刚出了寺院院门,从院门口一棵粗大的松树上,突然掉下来一个松果,正好落在了我脚前,原本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水泥地上,那颗松果显得那么突兀。
我突然就有一种预感,这事成了!果不其然,后期的现场资格确认通过了。
在十月下旬,我先报名参加了药剂师资格考试,很顺利就通过了,这极大地增加了我上岸的信心。
两个月后,初试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考,2011年2月份,成绩出来了,总分314分,成功进入复试。4月份的复试,更是顺利通过。同年9月,正式入学长春中医药大学。
那年我31岁了,我成为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大龄硕士研究生,人生的天平开始向着梦想倾斜。有些人考研,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硕士学历,增加就业竞争力,而我,对中医中药是发自内心的热爱。
从研一到研三,我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图书馆泡着,三年下来,图书馆内有关中医中药的书籍,我全都看过了,其中,作为医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,《伤寒杂病论》这本书我整整抄写了六遍,和它有关的古人注释的所以书籍,我同样抄写了六遍。
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三年下来,中医医书我看了无数,中医理论自然也在不断地提高,在切脉,问诊,药理,组方等各个方面,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得。
我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,背累的驼了,人也累瘦了,三年来体重减少了十多斤。
研三时,我跟着导师在医院进行实习,开始在一线接触病人,将积累的医学理论付诸于实践。
那次,一个病人的主诉是长时间的消化不良,导师询问了病人一些情况,又给病人把脉后,让我们几个同学也相继把了一下脉。
导师回头看了看我们几个学生,问:“你们怎么看?”其他两个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,导师都摇了摇头。
患者是个中年人,从病人自己的描述看,我能看出他脾气急,爱生气;从脉象上看,脉象紧绷有力,是典型的弦脉。
所以,我知道病人消化不良只是表象,真正的问题在于肝。我对导师说:“老师,这个病人是肝郁气滞导致的消化不良,可以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,再配合一点助消化的药。”
导师点了点头,说:“×××,你可以出师了。”
2014年,我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,毕业时,以优秀的论文和答辩赢得所有导师的赞扬。但是,我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,而是选择了继续攻读中医博士研究生。
硕士研究生毕业证(作者供图)
我曾在北京生活工作过几年,很了解大城市的生活节奏,更清楚在大城市生活要付出的代价,所以我打算毕业后回老家县城工作,过点清闲的日子。为了离家近一点,我选择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读博士。
荣归故里
由于在硕士期间,早已积累了足够的中医学知识,通过博士研究生考试并不费力。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,需要在学校全日制学习,之后主要以实践研究为主,所以,在博二的时候,我回到了家乡的县城。
小小的县城里,硕士研究生都很少见,更别说博士研究生,在和中医院的领导谈完话后,院长表示非常欢迎我到中医院上班。小县城的医疗水平要差一些,这就意味着中医院的患者并不多。
患者不多,就给我留出了足够多的思考时间。在中医院上班的第一年,对每位患者,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等手段后,我会仔细思考并详细记录其病情及脉象。当患者再次来复诊时,我通过对比上次的诊脉记录,不断调整药方和剂量。
经过一年的实践,我不断完善了自己的诊疗方法,第二年,来中医院看病的患者开始增多,那一年,我为医院创收了五十万,平均每天九个病人,我所收治的病种,也开始逐渐从肠胃疾病,心脏疾病扩展到肝肾病,皮肤病......
这两年的医学实践,让我明白,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,而患者的期望则是无限的,如何用有限的能力来满足这无限的要求,是一名医生需要直面的难题。
而且,作为一名很优秀的医生,不仅仅需要有高超的医学技术,更考验了一名医生的耐心和细心。最重要的是,医生掌握着决定病人生死的技术,对病人的审慎治疗,不可不察。
安适于“乡野”
2017年,博士研究生毕业,我的导师当时是学校的副校长,毕业时,他想推荐我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工作,对于导师的好意,我婉拒了,心之所向,乃为“乡野”,我又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。
我成为唯一一个留在了小县城的博士,同一年,医院专门成立了传承工作站,慕名而来的患者更多了。
后来,经主管部门同意,我成立了自己的中医诊所,周末自己坐堂看病,患者逐渐从县城开始扩展到周边县市地区,我也实现了财务自由。
2020年,高中同学聚会,我们原来高中的班主任也去了,见到我,老师略显尴尬,坐到我旁边说:“听说你都博士毕业了,没想到当年我最不看好的学生,最后却是最有出息的。”
“您过奖了,老师,我不过是个医生而已。”对于老师当年说的话,言犹在耳。
高三那年那一幕场景带来的耻辱感,深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,也正是因为老师的反向激励,我才能走到今天。
这一路,我一个寒门子弟,相比于从小生在大城市里的孩子,成长的慢了很多拍,而相比于别人的顺风顺水,我又经历了太多的坎坷,踏过了太多的荆棘。
然而,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跑道上,我却没有输给大多数同辈人。因为,每当面临人生抉择的分叉路口时,我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,不忘来路,不负归途。
现在的生活,正是我所想要的,是否成功我不知道。但是,我知道,在这世上,有一种幸运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,就是能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,将自己的热爱变成一生的事业。
购买点击此链接,更多选择关注”二湘好物空间“
更多往期精粹
“巨款”让做副市长的父亲诚惶诚恐,决定将钱退回去,某人大发雷霆
一个八十年代北大社牛的回忆,挑战权威,组织捐款,见证那个时代和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素养